《少年的你》,被易烊千玺和周冬雨惹哭了。
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,邋遢的服装,乱成鸡窝的头发,充满愤怒与恨意,却交织着温柔与坚定的挣扎眼神。
周冬雨饰演的陈念,性格温顺,成绩优异,内心强大,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她的哭,是隐忍的,是一种眼泪突然坠下来的感觉,而正是这种决堤的力量,直击心灵。
有人说,不是所有的霸凌者,都能得到相应的惩戒,也不是所有的陈念,背后都有一个能够守护自己的刘北山。
这部影片,除了让我们看到“校园暴力”之外,更是折射出了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。
《少年的你》里实施校园霸凌的人是以魏莱为首的三个女孩,她们没什么是非观,更没有同理心。他们不尊重生命,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毁掉一个无辜的人。
魏莱是一个家境优越,长的美,人缘好,成绩好的女孩,这样的女孩子。她的家庭对她要求极高,只许成功不许失败,所以她的复读也导致她的父亲一年不跟她讲话。
在家长面前魏莱是一个乖乖女,而在学校,魏莱是校园霸凌的实施者。
当被警察盘问时,魏莱带着一脸无辜地微笑:“胡小蝶心理素质不好自杀,和我有什么关系?”而魏莱的妈妈更是一脸无所谓:“我女儿从小优秀,你们一定是误解她了。”
罗婷则遭受父亲的热暴力,当学校通知罗婷涉嫌校园暴力致人跳楼要她退学时,她父亲当着班主任和学生的面把罗婷暴揍了一顿,可见平时也没少揍她。
从小就培养了暴力的种子,所以在欺凌胡小蝶和陈念时她都是最卖力的一个。
小渺的母亲懦弱怕事,被要求退学时只会跪在地上恳求老师,这也导致小渺因为懦弱而沦为魏莱欺负同学的帮手。
可臣服并不能拯救她,最后她也沦为被欺凌者。她去找陈念哭诉时那一声“为什么是我?”让人觉得可恨又可怜。
正因为她们在家庭中是被压抑、被欺凌者,在父母面前过于弱势,所以到了学校,她们便成了欺凌者,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除在家中高压、缺爱的不安全感。
这是欺凌者的一个普遍特征。有研究数据指出,50%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。
他们本身来自于一个充斥着冷漠、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,从小就缺失了亲情建构的安全感,这让他们焦虑、恐慌,同时也可能对他人冷漠、敌视。
“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,都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。”这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,这部剧里的疼痛岂止于校园霸凌,更多的是每一个少年的悲惨世界。
在高考前2个月,胡小蝶从教学楼一跃而下。
是学业压力?还是考前焦虑?众说纷纭。而只有他们自己班的同学知道,是校园霸凌。可面对警察调查,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保持缄默。他们怕,怕影响高考。他们更怕,下一个霸凌对象就是自己。
陈念也同样选择了沉默。
可她放过了那些校园霸凌的人,那些人却没有放过她。因为“多管闲事、和警察交流”,她成了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。
电影中有句出现很多次的话:“想活命,就闭嘴”。
胡小蝶闭嘴了,可她却被逼入绝境。
陈念闭嘴了,可她却成为受害者。
周围人闭嘴了,可加害者却变本加厉
中国论文网有一篇《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》,清楚地记录了旁观者对校园暴力的反应:
在旁边看的,19.8%;
不记得了,占17.2%;
赶紧溜走,占16.8%;
吓呆了,不知所措,占9.2%;
上去制止施暴者,和在旁边呐喊加油的,只有1.8%和1.6%。
魏莱堵住陈念,明明是来恳求她不要报警,却把自己的恶劣行径解释成玩笑,还讽刺陈念的妈妈。
这一次,陈念终于忍不住了,她失手把魏莱推下了楼梯……
当后来警察问她:“为什么不报警?”时,陈念的眼神里充满着绝望。
她回了一句:“有用吗?有谁会来帮我?”
她忍让过,也反击过,可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。
所谓的“好学生”魏莱是恶魔一样的存在,朝夕相处的同学麻木地冷眼旁观,而没教养没脑子的街头小混混却成了自己的保护神。
所有人都告诉陈念,要相信大人。可是陈念相信了警察后,却因没有证据无法逮捕这些霸凌者,最后只是做了退学处理,引来了他们的报复。
如果没能及时惩罚霸凌者,如果大家漠视旁观,那些受害的孩子真的寸步难行。
不要再说那些加害者还是孩子,不懂是非。就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,千万不要放过他们。如果继续变本加厉,毁掉的不只是自己,还有别的孩子光辉灿烂的一生。
《少年的你》中有一句话:“高考完了,我们就成为大人了,但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,如何变成大人。”
你会发现,每一个人的结局,都能从原生家庭里找到烙印。
如果小北没有被抛弃,是不是有人疼爱,不会小小年纪就满身伤痕?
如果陈念的妈妈关注到女儿的近况,是不是不会留她一个女孩子与恶魔交手?
如果同学们不事不关己,如果老师们严查到底,如果能早将施暴者绳之以法,不会出现胡小蝶、陈念这样的悲剧?
如果罗婷的父亲能理智,不家暴,是不是她也不会用暴力解决问题?
如果魏莱的父母不一味地逼迫她优秀,关注一下她的心理健康,发现问题早矫正教育,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
可惜,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,怎样变成更好的大人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有2.4亿学生遭受校园霸凌,占总学生数的三分之一。
2012年,甘肃兰州,张某,被打重伤二级,初中
2015年,湖南常德,兰兰,遭围殴脾脏切除,小学
2016年,青海海东,陶某,喝农药自杀,初中
2016年,北京中关村,斌斌,被扔厕所垃圾篓,小学
2018年,广西北海,琪琪,自杀坠楼,初中
2018年,安徽怀远,6名学生,被迫吃屎喝尿,小学
2019年,甘肃陇西,张某,被殴打致死,初中
校园霸凌真的不是个例,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。如果不重视,不解决,会有越来越多的胡小蝶、陈念和魏莱。
在警察局,陈念绝望吼出的那句:“你敢让自己的孩子来到这样的世界吗?”小孩子可以无知无畏,但社会不能听之任之。
对父母而言,在校园霸凌中,父母的养育方式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?
孩子第一次遇到霸凌,父母绝对不能含糊。
凡事都有个第一次效应,处理第一次的态度会深刻影响孩子以后面对这样事物的心态。很多因为校园欺凌而走向深重悲剧,甚至送命的,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产生这样恶果的,它有个不断的升级过程。
年幼的时候受过太多的慢性创伤,感受太多挫败,没有其他渠道疏解,就会忍不住发泄到比自己更弱的孩子身上。他们的霸凌对象,那些显得柔弱无助的被霸凌者,假如逆来顺受,则会激发霸凌者更强烈的恨意。那份恨意的潜台词是:你为什么不反抗,你怎么这么没用!
所以,假如被霸凌者能够在第一时间,越早越好地去反抗欺凌,那些小霸王反而会感到害怕。
尊重孩子,多给他们说“不”的空间。
为什么有些孩子遇到霸凌不求助、不反抗,哪怕你强调一千遍打回去,他们也打不出手?因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起,心中就内化了一个被(强有力的大人)欺负的形象。他们很早就对自己可以说“不”、可以反抗这件事失去信心了。
他们会觉得,忍一忍,也就扛过去了。这是这些孩子最让人心疼的地方。
最怕父母在孩子面前掌控欲过强、过度强调孩子听话、顺服。
尽可能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。
霸凌者往往不是无缘无故就去欺凌随便一个人的。他们瞄准一个目标,是有一个过程的。
有心理学家说过,这些霸凌者通常会很擅长分辨出不合群的孩子,或者因为抑郁、心理健康疾病、残疾或身高体重异常等受到孤立的孩子。
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,就跟孩子保持一个好的亲子关系;在家庭内部,在生活中,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:无论什么时候,我都会理解你、支持你、帮助你、爱你。这样的孩子,哪怕他们遭遇欺凌,也能够掌握有真正的自保与还击的力量,必要时候他们也更加敢于去寻求大人的帮助。
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该深陷泥潭,哪怕生活在阴沟里,也要给他们仰望星空的机会。
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,愿学校真的是我们拥有的乐园。
我们要保护好少年,才能保护好世界。
源引 《青春心理谈》